2015/04/10

吃藥

星期三上課,可能話講太多了,喉嚨腫痛。過了兩天,演變成感冒。喉糖、蜂膠,沒太大效用。我喝了之前醫生開給朗朗的感冒藥水,喉嚨立刻不痛了,也不再三不五時地打噴嚏。冷靜下來後,我覺得冰箱裡那一排藥水,終於派上用場。

藥,西藥,是一種很怪的東西。多半的感冒藥以緩解症狀為主,不過,感冒仍需經過一定時程待人體自行產生抗體,始能痊癒。有時,緩解症狀是必要的。比方小孩發高燒可能因體質的關係而引發熱痙攣,又或者因喉嚨腫痛而無法飲食或睡眠而導致身體更難康復……等等。在這情況下,吃藥是為讓身體有機會休息,進而讓身體在更短的時間內產生抗體。

我反觀自己,吃藥是為了讓自己較為舒適地出門、工作、照顧小孩……除了晚上睡覺吃藥以外,其他時候藥物幾乎是為了讓身體持續活動。所以,這藥就吃得越來越久,因為身體未得到充分休息、難以康復、難以健康。

如果不吃藥呢?我還是得工作。身體也還是無法得到太多的休息。這不是很弔詭嗎?可能這不只是用藥的問題,可能也牽涉社會結構。

結婚前,我較相信中醫和中藥。我相信中藥是為了補充身體不足為主。因此中藥緩解症狀效果不如西藥立即見效,但能加強身體功能。只是長期的吃中藥,我還是擔心藥裡頭是否含藏對人體有害之物。婚前,我最後一次因感冒去看中醫,那位醫生在那一天已經看了上百位病患。他為我看診時,我看到他的黑眼圈和無法細膩診斷的無奈。那時,他開了和上一回我已經服用了一個月相同的中藥。

我的感覺是,當人難以信賴人時,所能勉強相信的就是表面量化的數據了。

我看著朗朗藥水瓶上用藥說明:成人可服20-30cc;適應症:退燒、止痛。20-30cc,我應該喝多少?我喝了25cc。

我發覺為朗朗看病的醫師,常常開藥。幾乎每次去,都能提包藥回來。朗朗吃不完的藥全堆在冰箱雞蛋欄框下的小格子裡。朗朗一歲三個月了,我也知道醫生開藥的方式。發燒、鼻子過敏,開兩種藥水;喉嚨發炎,開胃藥和消炎藥粉。大概就這幾種藥。我喝了朗朗的藥水,覺得喉嚨終於舒服多了、鼻水也不流了,只是忽然一瞥,藥瓶上寫著……EXP: 2014.08.06

沒有留言: